教师国培|山东省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中职英语2班)顺利结业
[ 09-02 ]教师国培 | 山东省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中职英语1班)圆满结业
[ 09-02 ]教师国培|山东省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中职历史)圆满结业
[ 09-02 ]教师国培|202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 ——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高职英语)顺利结业
[ 09-02 ]职教国培 | 四川省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学科教学能力提升(高职语文)培训圆满结业
[ 08-29 ]职教国培 | 2025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中高职英语)顺利结业
[ 08-29 ]职教国培 | 北京市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培项目 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职语文、历史)顺利结业
[ 08-28 ]职教国培 | 2025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学科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高职英语)顺利结业
[ 08-28 ]职教国培|202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国家级培训顺利开班
[ 08-27 ]教师国培|山东省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中职英语2班)顺利结业
发布时间:2025-09-02
8月29日,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山东省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中职英语2班)”在北京圆满结束。来自山东省各中职学校的50名英语教师齐聚北京,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共探中职英语教学发展新未来。
培训回顾
本次培训以“转变思维,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强化师德”为总体目标,紧扣“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核心理念,以系统化培训内容为支撑、创新教学方法为抓手,围绕职教政策深度解读、教学能力精准提升、专家一对一指导等核心模块分层推进,旨在提升山东省中职学校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培养出一批具备双师素养的专业师资,为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新时代优质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奠定基石。
职教政策与课程改革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原主任邢晖教授围绕“五金”新基建,深入解析其核心内涵与内在联系,接着从“新时代、新政策、新格局”出发,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向,为教师们积极响应区域与国家战略、开展教学创新、参与职教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原主任 邢晖
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王笃勤教授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促成职场语言沟通、跨文化理解、思维差异感知和自主学习,进一步推动中职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并强调应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角度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南京职教(成人)教研室张俊教研员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从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融合与贯穿机制,通过实践案例详解其实施路径,明确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起点与归宿。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 王笃勤
南京职教(成人)教研室教研员 张俊
数智赋能与跨文化交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何静副教授聚焦大模型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实践,重点介绍了如何借助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进行文献综述撰写、图表生成及研究数据分析,以提升参训教师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副院长蒋岳春副教授则聚焦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通过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注入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副教授 何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副院长 蒋岳春
德育研学与现场学习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项目组组织学员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德育研学与现场学习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引导教师深切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时代责任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参访过程中,学员深入感受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与卓越的教育成就,进一步坚定了育人初心、强化了教育使命,提升了职业认同与爱国情怀。
研课磨课与互学互鉴
本次培训设置了“研课磨课”环节,老师们围绕真实课堂,通过说课展示、专家点评、小组研讨等方式,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与重构。老师们在观课议课中激发灵感;在思想碰撞中互学互鉴;在细节推敲中提升自我。
结业仪式
结业仪式上,老师们回顾培训历程,分享各自的感悟与收获,还通过多样的才艺表演传递着结业的喜悦。希望各位教师在此次培训后,能将所学所得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